服贸会观察丨全球“抱团”节粮减损 粮食产业提倡绿色循环经济

时间:2023-09-07 16:30 来源:中国商报网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粮食加工和流通是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粮油加工环节造成的粮食浪费达150亿斤以上。在9月4日举办的2023年服贸会系列活动“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及投资国际论坛”上,多位专家、业内人士表示,在节粮减损上,粮食产业正在加工、流通等环节探索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资料图】

全球粮食供应链共建循环经济模式(图片由论坛主办方提供) 

粮食损耗仍是关注焦点

“目前我国粮食运输方式总体上仍然偏落后,专业化运输载具短缺,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仍占有较高比例,中转、运输、装卸需经过多次倒运,粮食损耗率较高。”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副主任刘鹏表示,“提升粮食各环节的绿色化、可持续化水平至关重要。”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我国每年在收获、运输、储藏、加工过程中损失的粮食超过6%。在此基础上,加快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正面临粮食安全的新形势。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刚需增长,供求紧平衡的态势将越来越紧。当前中国最紧迫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们提出要从地、技、利等全环节入手,产储销全过程着眼,资源、市场、政策、主体全面统筹,把粮食安全基础打得更实、更牢。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表示:“粮食要在供应链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能。我们要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加快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粮食产业开展“绿色升级行动”

一个绿色、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的模式正在形成。

减少运输损耗无疑是最直观的节粮减损方式。刘鹏表示:“我们印发了散粮港口作业减损节约管理指南,在港口装卸、中转仓储等环节明确了统一规范的减损节约管理要求,为我国沿海和内河港口的粮食作业损耗提供了依据。”

益海嘉里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监涂长明表示,粮食在各个环节上实现绿色循环尤为重要,要尽可能对副产品进行再利用。比如水稻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传统粗加工模式向精深加工模式的转化,通过米糠榨油增加食用油供应,通过稻壳回收进行燃烧,不仅可以用于发电和供热,还能产生高附加值的活性炭、白炭黑等产品。有数据测算,用稻壳灰制成1吨白炭黑要比由石英砂矿山作为原料制备1吨白炭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55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

对于粮食企业来说,在全产业上谋求“绿色经济成果”价值极大。嘉吉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刘畅表示,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贯穿粮食全产业链,包括上游种植、中游运输以及下游加工,嘉吉公司致力携手上下游客户促进粮食产业链的整个减排进程,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推动推广飞肥一体化,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通过在粮食货舱上、货船上安装大型风帆,以及添加替代燃料等创新技术,努力减少远洋航运中的碳排放。此外,还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其运营的省份推广节粮减损,助力农民增收。

全球粮食供应链将“抱团”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全球粮食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与我国的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全世界有6.9亿—7.83亿人面临饥饿,饥饿人口比例达到9.2%,高于2019年的7.9%。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表示,如果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小麦的生产大概是3.77亿吨,相当于世界上总产量的48.6%,但消费需求是5.04亿吨,相当于整个世界消费的65.9%,供需缺口达到了1.27亿吨。加强国际粮食供应链的合作,意义尤为重要。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供应链司代理司长贝蒂·卡表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人道主义作用,中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也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确保世界各地的食品供应链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提出,目前粮农组织在中国主要聚焦促进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增强农业粮食体系的韧性,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